格陵蘭地處極圈,氣候嚴寒,全年平均溫度在零度之下,絕大多數的動植物不易長年繁殖生長,在陸地上資源匱乏的狀況下,格陵蘭人為拓展食物來源,積極往海上發展,產生特有的獨木舟文化,在當地製作獨木舟與船槳可是獵人必備的技能。

Maligiaq,致力於推廣傳統獨木舟運動,也是唯一一人連續十年贏得 Greenland National Kayaking Championships的格陵蘭人。這次剛好來訪台灣,有幸邀請到他為我們開設一堂製槳課,從零開始效仿傳統格陵蘭人製作一隻屬於自己的格陵蘭槳。
我們每個人被分配到一條細長的木頭,這就是我們製槳的材料。在格陵蘭,當地人相當珍惜資源,用最少的資源做出最有效的工具,這也是為甚麼格陵蘭槳細細長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若是要做成像湯匙一般的歐式槳,可能就得消耗三四倍的木材。

我們當然很好奇,正統的格陵蘭槳到底是怎麼做的呢?但是後來我們得到的答案是,格陵蘭槳其實是很個人的工具,並沒有一套既定的規則,都可以根據每個人體型與習慣的不同去做調整,抓住一些基本的設計要點後,最好的測量方法就是靠自己的身體去找出適合自己的尺寸。

有兩個關鍵的尺寸會直接影響這隻槳的性能與個性。
第一個尺寸就是槳的長度,槳的長度可以從你的臂長與船寬去量出一個大概尺寸,再依照你航行的水域與划槳習慣去做調整,風浪較大的水域適合稍短靈活的槳,而較長的槳可以讓你降低划槳的角度,讓肩膀更輕鬆。


第二個是槳葉寬,較寬的槳葉可以提供較高的爆發力,較窄的槳葉在水中阻力較小,可以更靈活的操控,也對肩膀負擔較小。
其他的特徵就比較屬於各人的偏好與感受,與性能影響較不大。
例如有人喜歡明確的握點,就會選擇有肩膀的槳型,有人肩膀比較寬,握寬就會做得比較寬,還有槳頭的形狀,柄的直徑,槳葉厚度等等。







很多工具之所以會長成這樣,背後都是有許多故事的,隨著科技的進步工具都大幅度的進化,過去的技術或許不是最好的,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是,以前的人們面對大自然的態度與對環境的尊重。